這是2010年的一部時長只有十三分鐘的微電影。電影中出場人物寥寥無幾,場面平淡無奇,沒有豪華的明星,沒有炫耀的鏡頭,但就是這樣一部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帶給觀眾的震撼絕不亞于130分鐘的好萊塢大片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為人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于導演對于影片懸念的設置和恐怖氛圍的營造上。為了增加影片的懸念,導演采用了倒敘的敘事方式,將影片的結局提前預設在影片的開頭,自始至終將觀眾的心懸在半空之中。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調來結構影片的話,那么本片可以明顯的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影片的前半段色調明朗鮮亮,節奏輕快,對白睿智活潑,又不乏哲理意味,特別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哀傷中卻充滿了淡淡的浪漫氣息。而影片后半段的色調則明顯灰暗沉重,幽暗的光線,封閉的空間壓抑得讓人窒息,與前半段明朗鮮亮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
當調琴師進入老婦人的房門時,隨著關閉房門時的短暫定格鏡頭,好戲才剛剛開始。昏暗的光線,幽閉的空間,當調琴師意外的卷入這起謀殺案之中時,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處遁形,只有假戲真做,繼續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這次一旦被識破,便會危及生命。從此,調琴師的命運便與觀眾那顆緊張的心緊緊的系在一起。其實,一部好的驚悚片沒必要非得搞得很血腥很暴力,也不需要那種虛張聲勢,輕浮虛夸的表面造勢。在這里,導演通過調琴師的內心獨白,鏡頭的調度來設置懸念,營造影片的驚悚氛圍。而片中“日程本”這一簡單的道具成為營造影片懸念與驚悚氣氛的重要物件。盲人怎么可能會有日程本?通過調音師的這一疏忽,更是增加了觀眾對于其命運的擔憂。片中有一短暫的鏡頭有點令人不寒而栗:調音師一邊彈著鋼琴一邊擔心老婦人會從他口袋中翻出那本日程本,而在同一個鏡頭的另一邊老婦人在墻上的影子好像是在翻調音師的衣服。隨著緩慢而又清脆的腳步聲,鏡頭移動到調音師的腳下,這時老婦人的腳步停住,站在調音師的背后,緊張的氣氛凝聚在空氣中,一觸即爆。在男主角激烈的內心獨白之后,琴聲想起,導演這時又運用了搖鏡頭,將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一層一層的剝離給觀眾。透過墻上的那面鏡子,觀眾不禁會為調音師的命運捏一把汗,然而,影片就在這時以調音師優美的鋼琴聲謝幕。
或許,本片最高明之處便是影片開放式結局的設置。導演并沒有將調音師的生死明確的告知觀眾,而是留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讓觀眾自己去遐想。影片開頭那戛然而止的“砰”的一聲到底是槍聲還是開門聲,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自己的判斷。一部優秀的影片,觀眾肯定不會只看一遍,而是一遍一遍的反復揣摩,在看完影片之后還會饒有余味的回味影片中的種種細節,鏡頭。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僅僅十三分鐘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確是如此之豐富。微電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大世界。
電話:186 181 05067
郵箱:ruiyifengyun@163.com
地址:北京通州區萬達廣場D1596-1599